看过周星驰《鹿鼎记》的,一定记得其中一个桥段:周星驰扮演的“”本来被“天地会”安排去宫里应征杂役,没想到阴差阳错,竟然误入“太监招募处”。他的顶头上司“海公公”带他来到存放“宝贝”的房间,对着一瓶瓶浸泡的“鞭”大感吃惊,尤其是对其中海公公状如大象鞭的那瓶,充满敬仰,后来才明白,原来只是一瓶萝卜。而海公公的“宝贝”虽然用放大镜才能看清,不过对于一个一岁就已经净身的太监来讲,长得倒也蛮“精致”。
这部王晶导演的放大甚至了金庸《鹿鼎记》中的痞子形象,用无厘头的形式来表达出一个油嘴滑舌,投机取巧的真小人。尤其这一段儿,二十年多年过后,看到其中的形象,听到那些台词,依旧会让人捧腹大笑。笑过之后,人们一定会对其中太监产生好奇,在古代真的会像一样,可以不用净身就能进入皇宫,或者真如海公公那样,将“宝贝”罗列起来,以示纪念?答案是否定的,毕竟是,不能代替历史。
宦官也叫太监,在古代又称“阉人”、“阉宦”。因“阉”本作“奄”,先秦典籍将“阉人”多作“奄人”。
郑玄
郑玄对“奄”有这样的注:“奄,精气闭者,今谓之宦人”。《后汉书·五行志》说道:“儒说阉官无阳施,犹也”。(当时,京师,很多儒家学派的认为,宦官无,如同妇女。那个时候,汉和帝与中常侍郑众图谋夺取窦太后权力,非常感激郑众,因此宠幸他,并且还宠幸当时长侍蔡伦。此时正好发生,所以,朝中大臣自然认为这是“亲小人,远贤臣”的结果。)古代男女不平等,被女人掌控,认为会带来灾祸。太监如同女人,所以有“犹”之句。
阉人最早出现在殷商时代,当时商朝与周边发生战争,其中尤以羌人为最多。这些羌人被商朝打败后,俘虏成为奴隶,其中一部分便被施以“宫刑”,也就是切割掉后,充役于使用。据甲骨文记载,商王武丁的妃子,当时就已经达到了四十余人,而实际数量远远超过记载。如此之多的妻妾,虽然满足了皇帝的欲和特权,但是需要人员服侍。考古发掘的卜辞中都有被施以宫刑后,询问被的人是否能存活的记录。这些占卜当然不是在乎怜悯被俘的羌人,商王主要考虑手术后能够存活的阉人,能否及时供应宫廷使用。
周朝时,周公制礼,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等级宗法制度。男女关系更加被严格的道德宗法所规范,尤其是涉及到者的,视为禁脔,绝不允许外人染指。所谓“宫墙之高,足以别男女之礼”,也就是说,宫墙之内,除周外,任何成年男子都禁止出入的。这样的好处是,一可以保证皇室血统纯正,二,强化王权无上。但是宫廷里妃子众多,急需大量的劳役工作,所以,宦官自然形成一种制度。虽然后来朝代更迭,但是这一制度却一直保留,直到清朝灭亡。
剧中的宦官
宦官制度最早虽出现于非自愿的奴隶,但是后世制度化形成后,因为接近权力的者,只要被皇宫选中,便可衣食无忧,使得很多贫苦无靠的人们对这个工作,产生强烈的兴趣。清朝末年,很多进宫当差的太监都是自戕进入的。有名的小德张就是因为羡慕宫廷里的荣华生活,挥刀自宫的。除了自戕,当时西华门外,有个名叫“厂子”的简陋铺子,就是专门帮助别人做手术的地方。
这个“厂子”有几个名叫“刀儿匠”的人,他们是经过批准,但不支付薪水的专业人员,专门制造宦官为主要职能。这些“刀儿匠”一般为世传,通常会带着几个徒弟。手术费一般每个人六两银子。清朝时,一个九品官一年的年俸也不过才三十三两银子,这六两银子算是非常大的数目了。一般自愿净身的人都很穷,无法支持这么昂贵的手术费,便和“刀儿匠”商量,通常可以延后逐渐交付。因为手术涉及到人命关天的大事,不管是否现金支付还是赊欠,都需要有保人作保,否则,“刀儿匠”不会给做手术。
据说程序是净身人半躺的姿势坐在炕上,一个徒弟抱紧腰,另两个抱紧腿,手持利刃的“刀儿匠”
在自愿净身者的面前,连问“后悔不后悔”,如果净身人稍有难色,马上停止手术。如果净身者态度坚决,才会动手术。
“刀儿匠”用绳子将净身者的小腹部和大腿包扎紧,用热的胡椒水洗涤器周围,然后用镰刀形状的弯刀将阴和全部割下,用栓子,接着用凉水浸过的纸将伤口敷住。手束,就有两个“刀儿匠”架着,在房间内连续行走几个小时,才能躺下。手术后,三天之内不能喝水,三天后,栓子一拔,出来,说明就成功了。可想而知,这三天又渴又疼,其痛苦定是难以言状。如果运气不好,三天后,无法排尿,那么这种谋生方法也在死亡面前变成了一场幻梦。
三个月后,术者伤口差不多已经愈合完好,这些自愿净身者被送入王府开始实习。一年后,已经在王府历练成为合格者,如果无其他问题,这时,才会被选进皇宫听差做事。
至于净身后,切割的器,称之为“宝”,如果自愿净身者主动索取,“刀儿匠”便拿给术者。如果自愿净身者不要或者忘记要,“刀儿匠”就将其加工后,放置在盒子中,密封放在顶棚,谓之“高升”。之所以要保存这个“宝”,主要是日后宦官提升时,需要拿出来“宝”来给人验看,否则不能提升。这个过程称之为“验宝”,由宦官头目查验。“验宝”对于“刀儿匠”来说又是一笔可观的敲竹杠生意。有些当初自愿净身者,根本想不到后来还会用到此“宝”,现在提升近在眼前,只好回到“刀儿匠”的“厂子”索取,此时,“刀儿匠”则用极高昂的价格卖出,据称有的当时甚至卖到五十两银子。这已经是清朝知州的一年的年俸。再有一个保存“宝”的原因则是,按照古代礼教说法,身体发肤受之父母,现在身体残缺,希望去世后,能够与其一起下葬,来世做个“全人”。
宦官制度落后愚昧、残忍不堪,清朝灭亡后,宦官制度也走向了终结。可是,在历史中,它的形象不仅限于以上如此残酷的自戕或手术,得到“服侍”这个简单的工作,更多被人记住的是宦官制度所带来的乱政贻害。
秦朝时,宦官赵高与胡亥李斯秦始皇遗诏,逼死长子扶苏以及大将蒙恬,等胡亥登基,还在朝堂之上演了一出“名垂千古”的“指鹿为马”。杀李斯,杀胡亥,从三人剧演成“二人转”,最后变成“独角戏”。汉朝时,据《汉书·樊哙传》中记载:刘邦晚年病重期间,不与大臣见面,天天与宦官独处,让一帮曾经跟随他,东征西讨打下大汉的老臣严重不满。樊哙没办法,只好强闯宫门,见到刘邦劝谏道:“陛下病甚,大臣震恐,不见臣等计事,顾独与一宦者绝乎?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?”刘邦听完,笑着从床上坐起来,才不再宠幸宦官。
可是到了东汉时期,宦官专权用范晔的话来讲,已经达到了“朝廷内外信服顺从,上下对其恭敬畏惧。有的被称之伊尹、霍光的功绩,不比从前记载的任何人逊色;有的被认为张良、陈平的计划,重新出现在当代。当时虽然有忠诚的公卿,但是竟遭排斥,这些宦官,动一动就要移山倒海,呼吸之间就能变化霜露。奉承他们,按照他们的旨意去做,就能三族光耀;天生性直,违背其意,就被灭掉家族。汉朝的法纪彻底被搞乱了”的地步。从上可知,当时宦官干政到了已经相当严重。
三国时期,蜀国后主刘,在诸葛亮去世后,专宠黄皓,姜维想尽办挽危局,可是最终结果还是了事。
到了唐朝,早期帝王励精图治,尚能抑制宦官专权。到了玄宗李隆基后期,整日沉湎酒色,政事扔到一边,依靠宦官高力士等人处理,因而宦官专权日趋严重。安史之乱后,藩镇权力扩大,和地方矛盾更加严重,皇帝为了更好藩镇,只能重用宦官,导致宦官干政更加厉害。《书·鱼朝恩传》中记载:”朝廷,朝恩或不预者,辄怒曰:‘天下事有不由我乎!’”嚣张跋扈,可见一斑!
明朝宦官乱政达到了空前地步!虽然朱元璋初期朝廷严控宦官干预朝政,但是后世皇帝为了控制和百姓,设立锦衣卫和东厂,厂卫权力又皆为宦官所掌握,宦官的因此权力大增。明宣宗朱瞻基害怕大臣与诸王私通,为了更好地监视大臣,开始在宫中设置学堂,教授宦官识字。明初定下的不许宦官读书的禁令打破了,从此宦官更是“逞其智巧,逢君作奸”!
年间,皇帝派宦官到各个衙门机构,宦官还可以离衙门一丈的地方作揖,路上遇到公候大臣,都要下马立在路旁,可是到了明朝中后期,宦官再遇到王公大臣时,反而是王公大臣作揖打恭,回避路旁,甚至谄媚称之为“翁父”!这一强烈反差,说明当时宦官的权势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。宦官的权力日增,也伴随着机构人员的扩大。明初时,宫廷宦官人数甚至不及百人,到了明朝中期,宦官人数达到一万多人。明朝末年,宦官人数已经达到了空前的十万之数!如此庞大的人员,如此不受控制的宦官机构,其带来的危害显而易见。
刘瑾是武宗朱厚照时期的太监,他当时的权力相当大,朝廷大小事情,皆由他任意决断,当时朝廷出门办事,或者事毕回京,见过皇帝之后,都要去拜见他。而天启朝时的宦官魏忠贤,所到之处,见面都要称呼“九千岁”。杨涟,明朝后期有名的大臣,他在魏忠贤折子中说道,“整个朝廷只知道魏忠贤而不知道皇帝,整个官僚集团,只明白皇帝徒有虚名,魏忠贤则掌握实权。”
宦官权力不受节制,不仅使得朝政紊乱,还附随着横行。
李广是孝宗朱祐樘时期的宦官,仗着皇帝宠幸,到处收取贿赂,后来事发,皇帝派人去他家里搜查,发现一账本,上面写着朝中大臣送给他的黄白米千百石,皇帝不懂,问周围,他一个人怎吃的下如此多的粮食?下面人回答道,这不是真的米,实际指的金银,黄代表金,白则代表银!皇帝这才知道李广的如此惊人。
刘瑾专权时,天下进京朝觐,刘瑾要求每个布政司送两万两银子才能放回去。于是们只好在京师巨富中借贷,回去后,再从官库或者当地老百姓身上搜刮。
万历时,朝廷财政吃紧,矿税,派出由宦官担任的矿监税使对全国进行收税。这些宦官所到之处竭尽搜刮,的田园阡陌,房屋坟地,都可以指为矿地,进行敲诈勒索,如果送钱行贿,则可以作罢。如果不从,那就拆房毁屋,挖坟掘墓。甚至连长江都要到处设卡,船行一天,要经过五六处税地。如此横征暴敛,竟然肆虐了二十来年。其结果是,虽然皇帝得了差不多三百万两银子,却不及整个搜刮的十分之一,大部分皆被宦官们中饱私囊了。
宦官制度从出现到灭绝,经历了几千年,期间固然诸如有“勃貂、管苏有功于楚”之类的太监,但是大部分都是“竖刁乱齐,伊戾祸宋”的情形。翻开中国历史,几乎历朝历代都出现严重的“宦官乱政”行为。宦官干政与其说是朝政疏失的产物,倒不如说是制度的必然。历朝帝王,为了专权,必然要“寄耳目于亲近,付于佞幸”,而宦官则正是这种斗争中极好的工具。
但是,看过这些历史后,发现,这些靠着宦官监视群臣的帝王没有因此而永固,反倒落得朝代更迭。那些当时大权独揽的太监,不仅自己身体残缺,而且还成为史书中的永远记载的污点。这种二十四史中记载着的车轮似得结局,最后只落得两方皆输,百姓受苦!太监制度虽然远去,追古思今,但是还教人感慨不已。
(
@煮酒君谈史 所有,首发今日头条,如需转载到其它
请
本人。工作
、约稿:leehangsung@163.c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