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精彩小资讯 > 正文

91年杀羊羔是杀真龙吗

今天偶得一本清代版本老食谱,名曰《烧尾宴食单》又称《食谱》,这是唐代韦巨源(唐代长安杜陵,今陕西西安长安区人,唐中宗、武则天是曾任中书令、尚书左仆射等官,封舒国公,后为乱兵。)在举办“烧尾宴”后留下的“食单”。但这次“烧尾宴”的食单已不全,只留下了五十八种菜点的名称及少量后人的注文。

许华东收的版本为清代木刻刊印

我收的此版本为清代木刻刊印,传统线装本,开版略比32开版本小一点,棉质纸张边缘和局部早已泛黄,但从其松烟墨刊印的俊秀字迹中似乎还能闻到当年肴馔的美味。该食单的开头称:“韦巨源拜尚书令,上烧尾食其家,故书中尚有食账。今择奇异者略记”。从此看来《食谱》并非韦巨源所著,仅为在韦家“烧尾”时记录的一部分食单而已。尽管如此,这份《烧尾宴食单》仍极有参考价值。

91年杀羊羔是杀真龙吗

许华东收的《烧尾宴食单》

此谱后附录有四种饮食资料:一、《附谢枫食谱中略抄五十三种》,即是隋代谢枫的《食经》(原书早已亡佚),抄录的仅是53种菜点的名称,并没有说明所用原料和,其中一道“越国公碎金饭”即为后世名扬天下的“扬州蛋炒饭”;二是《张手美家》,介绍阊阖门外张手美食肆在一年各个节日中所供应的17种美食名点;三是《健康七妙》,介绍金陵士大夫家的7种美食;四是《花糕员外》,介绍汴京糕坊主人花糕员外的6种名食。《花糕员外》为五代末期的著作,所言为后周时事。

一书五谱,实为难得,不愧为老食谱收中的精品。

附录《张手美家》食谱

宴会,古时也称为“燕会”,是以酒肉款待宾客的一种聚餐活动。隋唐以前,古人不使用桌椅,屋内先铺在地上的粗料编织物叫“筵”,加铺在筵上规格较小的叫“席”(细料编成)。宴饮时,座位设在席子上,食品放在席前的筵上,人们席地坐饮。后来使用桌椅,宴饮由地面升高到桌上进行,明清时有了“八桌”、“桌”,宴会形式已经改变,宴席却仍被沿称为“筵席”,座位仍沿称“席位”,筵席与酒席成了同义词。

烧尾宴简介

烧尾宴为古代名宴,专指士子登科或官位升迁而的宴会,盛行于唐代,是中国欢庆宴的典型代表,足堪与“满汉全席”相媲美。

“烧尾宴”是唐代著名的宴会之一,所谓“烧尾宴”,据《封氏闻见录》云,士人初登第或升了官级,同僚、朋友及亲友前来祝贺,主人要准备丰盛的酒馔和乐舞款待来宾,名为烧尾,并把这类筵宴成为“烧尾宴”。“烧尾宴”的风习,是从唐中宗景龙(707—709)时期开始的,玄宗开元中停止,仅仅流行二十年光景。据史料记载,唐中宗(公元705—710年)时,韦巨源于景龙年间官拜尚书令,便在自己的家中设“烧尾宴”请唐中宗,以谢皇恩。

而如此奢华的餐宴终结于一个叫苏瑰的人,时他被提拔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,进封许国公。按照管理,应当盛大的“烧尾宴”以庆祝,但苏瑰却对皇帝说,百姓吃不饱,卫兵也吃不饱,是臣不称职。奏请停办烧尾宴。玄宗采纳了苏瑰的意见,“烧尾”由此离开了唐代舞台。

烧尾宴含义

“烧尾”的含义,说法不一:

古代名宴,专指士子登科或官位升迁而的宴会,盛行于唐代,是中国欢庆宴的典型代表。

烧尾一词源于唐代,有三种说法:一说是兽可变人,但尾巴不能变没,只有尾巴;二说是新羊初入羊群,只有尾巴才能被接受,人们从平民阶层进入到士大夫,就跟羊羔新入羊群一样,这时就需要“烧尾”来适应新的环境!;三说是鲤鱼跃龙门,必有天火把尾巴才能变成龙。此三说都有升迁更新之意,故次宴取名“烧尾宴”。

“烧尾”还有一种意思,即特指朝官荣升,宴请皇帝以谢上恩。辩物小志云:唐自中宗朝,大臣初拜官,例献食于天下,名曰“烧尾”。‘烧尾’,取其“神龙烧尾,直上青云之欹意”。该含义出自“鱼跃龙门”的传说。龙门位于今山西省韩城县与山西省河津县之间形似门阙,相传为夏禹治水时开凿。每年春季,黄河鲤鱼溯水而上,欲游过龙门,然而龙门水急,鱼屡屡被冲击下去。当鲤鱼经多次逆游仍不能过龙门时,将游进改为跳跃,迎惊涛,劈骇浪,一跃上龙门。此时,鲤鱼必遭雷电,尾巴被,从而,变为真龙。可见,“烧尾”之含义颇深。

食谱部分内容

烧尾宴食单

据《韦巨源·食谱》(部份):

饭食点心:巨胜奴(秘制寒具即蜜制油馓子),门轻高面(蒸面),贵妃红(红酥皮),汉宫棋(煮印花圆面片),长生粥(食疗食品),甜雪(蜜饯面),单笼金乳酥(蒸制酥点),曼样夹饼(炉烤饼)等。

菜肴羹汤:通花软牛肠(羊油烹制),光明虾炙(活是烤制),白龙曜(用反复捶打的里脊肉制成),羊皮花丝(炒羊肉丝,切一尺长),雪(豆苗贴田鸡),人脔(奶汁炖鸡),小天酥(鹿鸡同炒),箸头春(烤鹌鹑)过门香(各种肉相配炸熟)等。

烧尾宴上美味陈列,佳肴重叠。其中有58款肴馊留存于世,成为唐代负有盛名的“食单”之一。这58种菜点有主食,有羹汤,有山珍海味,也有家畜飞禽。其中除“御黄王母饭”、“长生粥”外,共有20余种糕饼点心,其用料之考究、制作之精细,叹为观止。例如:光是饼的名目,就有“单笼金乳酥”、“贵粉红”、“见风消”、“双拌方破饼”、“玉露团”、“八方寒食饼”等七八种之多;馄饨一项,有24种形式和馅料;粽子是内含香料、外淋蜜水,并用红色饰物包裹的;夹馅烤饼,样子做成曼罗蒴果;用糯米做成的“水晶龙凤糕”,里面嵌着枣子,要蒸到糕面开花,枣泻外露;另一种“金银夹花平截”是把蟹黄、蟹肉剔出来,夹在蒸卷里面, 然后切成大小相等的小段。

秘制寒具(蜜制散子)

筵席上有一种“看菜”,即工艺菜,主要用来装饰和观赏,这是古来就有的。食单中有一道“素蒸音声部”的看菜,用素菜和蒸面做成一群蓬莱子般的歌女,共有70件。可以想象 ,这道菜放在筵席上是何等华丽和壮观。

流传至今的“看菜”面点

食单中的菜肴有32种。从取材看,有北方的熊、鹿,南方的狸、虾、蟹、青蛙、鳖,还有鱼、鸡、鸭、鹅、鹌鹑、猪、牛、羊、兔等等,真是山珍海味,水陆杂陈。至于烹调技术的新奇别致,更难以想象。试举数例如下:

炙是一种烤制食品。食单中的“金铃炙”,要求在食料中加酥油,烤成金铃的形状;“红羊枝杖”,要求用四只羊蹄支撑羊的躯体,可能是“烤全羊”;“光明虾炙”,则是把活虾放在火上烤炙,而不减其光泽透明度。凡此种种,足见其烧烤技术之高超。

 

附录《健康七妙》食谱

“水炼犊”,就是清炖整只小牛,要求“炙尽火力”,即火候到家,把肉炖烂,从这里可以看出唐朝人对火候的重视。

“葱醋鸡”,把鸡蒸熟后调以葱、醋,是一种别有风味的吃法。“雪”,把青蛙(俗称田鸡)剥皮去后,粘裹精豆粉,煎贴而成。银色白如雪,形似,故名。

羹汤最能体现调味技术。食单中的羹汤都是匠心独运的特色菜。如:“冷蟾儿羹”,即蛤蜊羹,但要冷却后凉食;“白龙”,是用桂鱼肉做成汤羹;“清凉碎”,是用狸肉做成汤羹,冷却后切碎凉食,类似肉冻;“汤浴秀丸”,则是用肉末和鸡蛋做成肉丸子,如绣球状,很像“狮子头”,然后加汤煨成。

食单中还有一些加工食品,如:“通花软牛肠”,是用羊加上其它辅料灌入牛肠,做成香肠一类的食品;“同心生结脯”,是将生肉加工成薄片(这是对厨师刀工的考验),打一个同心结,风干后,成为肉脯;“丁子香淋脍”,是用油淋过的腌制鱼脍或肉脍。

58种菜点,还不是“烧尾宴”的全部食单,只是其中的“奇异者”。同时,由于年代久远,记载简略,很多名目不能详考。所以我们今天仍无法确知这一盛筵的整体规模和奢华程度。日本学者篠田统通过研究,认为《烧尾宴食单》所记载的菜点“很明显是以北方风味为主流的”。有些学者更近一步指出是“以关中风味为其特色的菜谱”。

综上所述,此书对于食品的记载虽然简略,但从中仍然可以窥见唐代食物之丰富、烹饪技艺之精美,反映了当时的饮食水品,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。

烧尾宴影响

由于唐前期安定,四邻友好,农达到了超越前代的水平。我国,经济,文化发展达到前所未的高峰时期,举国上下一派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。国都长安,更有“冠盖满京华”之称,是财富集中,人才荟萃,中文化的中心。这为饮食行业的兴旺发达,创造了良好的条件。从整体上来说,人们的生活是安定了,生活水平提高了。而达官贵人,富商大贾更过的是“朝朝寒食,夜夜元宵”的豪华奢侈生活。“烧尾宴”就是这个时期丰富的饮食和高超的烹调技术的集中表现,是初盛唐文化的一朵奇葩。从中国烹饪史的全过程来看,“烧尾宴”汇集了前代烹饪艺术的精华,同时给后世以很大的影响,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;如果没有唐代的“烧尾宴”,也不可能有清代的“满汉全席”。中华美馔的宫殿,就是靠一代一代,一砖一瓦的积累,逐步盖起来的。

《烧尾宴食单》有《唐人说荟》本、《说郛》本、《五朝》本以及中国商业出版社李益明、王明德、王子辉所注《清异录·饮食部分》等。